中文      English
 
 
世界軌道交通資訊網
孫德英
45歲的孫德英是天津供電段信息技術科科長,架在高處的接觸網為列車運行提供不間斷電力支持,一旦發生故障,將嚴重影響列車行車安全,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第三條鋼軌。孫德英和同事們的工作就是確保這第三條鋼軌的安全。

成 果

  他主持完成的多項科技成果在現場推廣應用,節支創效3000多萬元。
 
  他和同伴們總有做不完的課題,多項創新成果達到路內領先水平。
 
  他拜師博士生導師,破解世界性難題……
 
  一直行走在創新路上的他,有什么樣的秘訣?初秋的一天,記者來到北京鐵路局天津供電段孫德英創新工作室,采訪孫德英和同伴,聆聽他們的故事。
 
  創新課題必須來自一線,必須服務于安全生產
 
  45歲的孫德英是天津供電段信息技術科科長,戴著眼鏡,有些書生氣??赏聜兿矚g叫他“孫大圣”,因為經他手一搗鼓,總能變出讓大家現場作業更安全、更方便的工具。
 
  孫德英總是和同伴們說一句話:所有創新課題都必須來源于一線,創新出發點是為安全生產、提高效率。
 
  架在高處的接觸網為列車運行提供不間斷電力支持,一旦發生故障,將嚴重影響列車行車安全,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第三條鋼軌。孫德英和同事們的工作就是確保這第三條鋼軌的安全。
 
  智能數字高壓驗電器、太陽能多功能驅鳥器、鐵路接觸網絕緣子輕型水沖洗機……他們研制的產品,不僅保證了接觸網的安全,也很受一線職工歡迎,被大家譽為“安全護身符”和“作業神器”。
 
  “智能數字高壓驗電器,破解了困擾供電職工作業多年的難題。”該段工會主席王鐵剛告訴記者。
 
  為保障人身安全,供電職工在高鐵接觸網上作業必須斷電才能進行。平時供電職工上線路,要用驗電器確認停電才能作業,但傳統驗電器不能定量測量出電壓值。而在鐵路道岔口或站場,天上“密布”接觸網,有電與無電線路之間會產生感應電壓,導致驗電器上會一直顯示有電狀態。
 
  “這種情況大家就只能等,而供電作業時間多數在子夜,職工很辛苦。”孫德英就琢磨,如果能將電壓值顯示出來,那么接觸網上的電是感應電還是高壓電就一目了然,大家就不用耽誤寶貴的作業時間,同時也能保證職工人身安全。
 
  如今,智能數字高壓驗電器的產品化定型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當這款智能數字高壓驗電器推廣后,職工們將告別在黑漆漆深夜等待作業的無奈。
 
  太陽能多功能驅鳥器,是他們研制的又一個“神器”。
 
  鳥將窩搭在接觸網上嚴重威脅接觸網供電安全,但現有驅鳥器功能單一,難以達到長期驅鳥效果。
 
  孫德英和同伴研制的太陽能多功能驅鳥器,采用太陽能供電破解了現場供電難題,組合閃光、噪聲、超聲波等多種驅鳥方式,自動轉換晝夜驅鳥模式,使鳥類難以適應,達到長期驅鳥作用。驅鳥器充分考慮現場應用,體積小、電壓低、超低功耗、安裝方便。
 
  這款太陽能多功能驅鳥器安裝在線路上后,線路上再無搭鳥窩的情況發生。
 
  他們研制的接觸網絕緣子輕型水沖洗機,使作業效率提高十幾倍,也是保護接觸網安全的又一“法寶”。
 
  接觸網絕緣子夜間“天窗”人工清掃效率低、效果差,一直是困擾接觸網專業的技術性難題。清潔不徹底使得高鐵接觸網絕緣子發生污閃故障,直接影響高鐵運行安全。
 
  孫德英和同伴研制的這種輕型水沖洗機,兩名職工就能輕松完成搬運、組裝、操作,可對接觸網絕緣子進行360度高效全方位清洗,一個“天窗”點一臺水沖洗機可以完成以前幾十個人的清掃任務。
 
  在天津供電段,這樣讓職工歡迎的“神器”和“法寶”有幾十項。而這些創新成果,共同的名字都姓“鐵”!
 
  創新產品越來越多,孫德英成了名人。有企業開出高薪聘請,他卻說:“是鐵路供電大舞臺成就了我,成就了創新工作室,我吃的是鐵路飯,就要為鐵路服務好。心在這里,夢在這里!”
 
  創新從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只要方便職工作業、利于安全生產,就值得
 
  孫德英喜歡琢磨、喜歡動腦。他的創新之路,緣于一個形似風箏線盤的繞線器。
 
  入路不久,他有幸參加全局技術比武。在強手如林的賽場上,這個初出茅廬的后生開動腦筋,研制了一個繞線器,憑著飛快的放線作業他拿到了冠軍。嘗到甜頭的孫德英,從此在創新路上樂此不疲。
 
  科研這個活兒,非得用業余時間來做,晚上、禮拜天,都成了他搞科研的好時光。多少次夜晚躺在床上,腦洞大開的他,立即起身,打開電腦,畫起圖紙,或查詢資料,一干就干到晚上一兩點甚至是通宵達旦。
 
  “創新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孫德英說,“有時創新想法很簡單,可是在操作過程中卻經常困難重重。”
 
  制作智能數字高壓驗電器,他從萌生想法到產品初具雛形,用了將近三年時間。
 
  “如果能將線路上電壓值顯示出來,那么線路上的電是感應電還是高壓電就一目了然了。”孫德英在查閱相關資料時發現想要定量測量電壓最準確的方法是“接地”,但是接觸網又不能接地。測一點便得出電壓數值,這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難題。
 
  每天下午,孫德英和同伴們在創新工作室里反復研究。為了將想法變成現實,他四處求教,甚至找到在這個領域頗有建樹的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給予技術支持。最終,他將驗電器與接觸網之間形成的電流回路看作一個電容,再通過復雜的計算推算出大致電位差。
 
  “工具做出來還要進行不斷試驗。”孫德英告訴記者。他們選擇不同季節、不同接觸網線路,在鐵道線上進行反復測試。他們研究的智能數字高壓驗電器,不僅能顯示接觸網上是否帶電,還能顯示具體數值,且誤差不超過10%。研制最忙碌的十幾天,他一宿就睡兩三個小時。
 
  “高鐵產品必須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能投入使用。”孫德英說,嚴謹和追求完美是他對產品的要求。
 
  接觸網絕緣子輕型水沖洗機看似簡單,可是僅一個噴水頭的設計就經歷了三代變遷,從最初的直桿單噴頭到雙噴頭,再到現在的環形三噴頭,實現對絕緣子360度包裹式清洗。每一次改進都經過多次試驗才確定下來。課題組通過一年多不斷嘗試、創新,才使水沖洗機從一個“傻大笨”的產品逐漸向輕便、高效發展。
 
  孫德英腦海中,總有干不完的課題,想不盡的法子。別人看來,科研很辛苦,但他卻說,只要方便職工作業、利于安全生產,就值得。
 
  記者看到,工作室地上,擺放著一段高壓電纜。這是孫德英的又一個課題——設計一款切割高壓電纜內部鋼鎧的儀器。這個課題,同樣來自一線職工作業中的難題。
 
  高壓電纜出現故障時,搶修中必須要對厚度不到1毫米的鋼鎧進行鋸割作業。“作業很麻煩,既不能鋸斷也不能傷到里面的絕緣層,否則電纜就廢掉了。”孫德英說,“我們嘗試研制一把刀頭實現方便切割,試驗很多次還沒成功,但我們一定要破解這個難題,方便職工作業。”
 
  讓創新工作室成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在崗位上帶動更多人創新
 
  他雖然是孫德英創新工作室負責人,但孫德英卻說,這些成果都是團隊力量共同完成的。創新工作室由最初幾個人的科研小組,到如今15人的科研團隊,孫德英帶領同伴們立足工作實際創新,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創新工作室培養的人才如今已經遍布全段各重要崗位。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激發了全段職工的創新熱情。
 
  5年前,剛剛接觸創新工作的邢坤想要做一款清洗高速鐵路接觸網上絕緣子的工具,但卻不知該如何下手。
 
  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邢坤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孫德英。孫德英知道后,不僅提出自己的建議,還讓邢坤組建了一個課題組,擔當項目負責人。從獲得全局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接觸網絕緣子輕型水沖洗機到接觸網防止高空作業人員墜落裝置,幾年來,邢坤的創新之路走得穩健扎實。
 
  創新工作室的劉嘉杰,是牽引變電所模擬智能查詢系統、牽引變電所3D培訓系統的主要研制者。這兩項成果都在牽引變電培訓方面取得突破,不僅實現了變電所可視化管理,而且采用模擬操作、故障排查等功能提高了培訓效率,專家評價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自2012年成立以來,孫德英創新工作室成員完成的多項科技成果達到路內領先水平,并獲得省部級獎勵,多人獲得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鐵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火車頭獎章等榮譽。2015年,孫德英創新工作室被北京市總工會授予市級職工創新工作室稱號,并榮獲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稱號。
 
  孫德英感慨地說,近些年來,段和鐵路局對于科技創新非常支持。北京局工會撥款50萬元支持創新工作室發展。段領導不但給政策給待遇,而且更給“真金白銀”,有了充裕的資金支持,以前曾經因為資金擱淺的6個項目都繼續開展研究,結出了碩果。
 
  把根深扎在一線
 
  研制一臺好設備,提高效率十幾倍;提出一個好方案,節約資金上百萬;開發一個好裝置,節支降耗300萬元……孫德英創新工作室的故事有很多。
 
  采訪孫德英,最讓我難忘的是鏡片后那雙眼睛的純凈和睿智。為什么20多年來他能在創新的路上穩步前進、越行越遠?正因他的純粹和心無旁騖。雖然出名了,但面對榮譽和誘惑,他卻始終能有顆平常心,在鐵路上成長,愿意回報于鐵路,是他最樸素的想法。
 
  為什么孫德英總有想不完、做不完的課題?也因為他的心始終在一線,根始終扎在一線,所有創新都是為了安全生產、方便職工。他的多項創新成果,都沒有離開安全生產、節支降耗、提升工效這些職工作業的基礎課題。如此接地氣,他的創新才有著無盡源泉和無窮動力。
 
  在北京鐵路局,這樣的創新工作室已有34個,立足崗位,破解難題,全員全領域創新的氛圍正催生出越來越多的孫德英,也催生出越來越多的鮮活故事。

專 訪

相關文章

?! ☆}
 
 
 
封面人物
市場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總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孫德英

45歲的孫德英是天津供電段信息技術科科長,架在高處的接觸網為列車運行提供不間斷電力支持,一旦發生故障,將嚴重影響列車行車安全,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第三條鋼軌。孫德英和同事們的工作就是確保這第三條鋼軌的安全。
成 果

  他主持完成的多項科技成果在現場推廣應用,節支創效3000多萬元。

 
  他和同伴們總有做不完的課題,多項創新成果達到路內領先水平。
 
  他拜師博士生導師,破解世界性難題……
 
  一直行走在創新路上的他,有什么樣的秘訣?初秋的一天,記者來到北京鐵路局天津供電段孫德英創新工作室,采訪孫德英和同伴,聆聽他們的故事。
 
  創新課題必須來自一線,必須服務于安全生產
 
  45歲的孫德英是天津供電段信息技術科科長,戴著眼鏡,有些書生氣??赏聜兿矚g叫他“孫大圣”,因為經他手一搗鼓,總能變出讓大家現場作業更安全、更方便的工具。
 
  孫德英總是和同伴們說一句話:所有創新課題都必須來源于一線,創新出發點是為安全生產、提高效率。
 
  架在高處的接觸網為列車運行提供不間斷電力支持,一旦發生故障,將嚴重影響列車行車安全,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第三條鋼軌。孫德英和同事們的工作就是確保這第三條鋼軌的安全。
 
  智能數字高壓驗電器、太陽能多功能驅鳥器、鐵路接觸網絕緣子輕型水沖洗機……他們研制的產品,不僅保證了接觸網的安全,也很受一線職工歡迎,被大家譽為“安全護身符”和“作業神器”。
 
  “智能數字高壓驗電器,破解了困擾供電職工作業多年的難題。”該段工會主席王鐵剛告訴記者。
 
  為保障人身安全,供電職工在高鐵接觸網上作業必須斷電才能進行。平時供電職工上線路,要用驗電器確認停電才能作業,但傳統驗電器不能定量測量出電壓值。而在鐵路道岔口或站場,天上“密布”接觸網,有電與無電線路之間會產生感應電壓,導致驗電器上會一直顯示有電狀態。
 
  “這種情況大家就只能等,而供電作業時間多數在子夜,職工很辛苦。”孫德英就琢磨,如果能將電壓值顯示出來,那么接觸網上的電是感應電還是高壓電就一目了然,大家就不用耽誤寶貴的作業時間,同時也能保證職工人身安全。
 
  如今,智能數字高壓驗電器的產品化定型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當這款智能數字高壓驗電器推廣后,職工們將告別在黑漆漆深夜等待作業的無奈。
 
  太陽能多功能驅鳥器,是他們研制的又一個“神器”。
 
  鳥將窩搭在接觸網上嚴重威脅接觸網供電安全,但現有驅鳥器功能單一,難以達到長期驅鳥效果。
 
  孫德英和同伴研制的太陽能多功能驅鳥器,采用太陽能供電破解了現場供電難題,組合閃光、噪聲、超聲波等多種驅鳥方式,自動轉換晝夜驅鳥模式,使鳥類難以適應,達到長期驅鳥作用。驅鳥器充分考慮現場應用,體積小、電壓低、超低功耗、安裝方便。
 
  這款太陽能多功能驅鳥器安裝在線路上后,線路上再無搭鳥窩的情況發生。
 
  他們研制的接觸網絕緣子輕型水沖洗機,使作業效率提高十幾倍,也是保護接觸網安全的又一“法寶”。
 
  接觸網絕緣子夜間“天窗”人工清掃效率低、效果差,一直是困擾接觸網專業的技術性難題。清潔不徹底使得高鐵接觸網絕緣子發生污閃故障,直接影響高鐵運行安全。
 
  孫德英和同伴研制的這種輕型水沖洗機,兩名職工就能輕松完成搬運、組裝、操作,可對接觸網絕緣子進行360度高效全方位清洗,一個“天窗”點一臺水沖洗機可以完成以前幾十個人的清掃任務。
 
  在天津供電段,這樣讓職工歡迎的“神器”和“法寶”有幾十項。而這些創新成果,共同的名字都姓“鐵”!
 
  創新產品越來越多,孫德英成了名人。有企業開出高薪聘請,他卻說:“是鐵路供電大舞臺成就了我,成就了創新工作室,我吃的是鐵路飯,就要為鐵路服務好。心在這里,夢在這里!”
 
  創新從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只要方便職工作業、利于安全生產,就值得
 
  孫德英喜歡琢磨、喜歡動腦。他的創新之路,緣于一個形似風箏線盤的繞線器。
 
  入路不久,他有幸參加全局技術比武。在強手如林的賽場上,這個初出茅廬的后生開動腦筋,研制了一個繞線器,憑著飛快的放線作業他拿到了冠軍。嘗到甜頭的孫德英,從此在創新路上樂此不疲。
 
  科研這個活兒,非得用業余時間來做,晚上、禮拜天,都成了他搞科研的好時光。多少次夜晚躺在床上,腦洞大開的他,立即起身,打開電腦,畫起圖紙,或查詢資料,一干就干到晚上一兩點甚至是通宵達旦。
 
  “創新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孫德英說,“有時創新想法很簡單,可是在操作過程中卻經常困難重重。”
 
  制作智能數字高壓驗電器,他從萌生想法到產品初具雛形,用了將近三年時間。
 
  “如果能將線路上電壓值顯示出來,那么線路上的電是感應電還是高壓電就一目了然了。”孫德英在查閱相關資料時發現想要定量測量電壓最準確的方法是“接地”,但是接觸網又不能接地。測一點便得出電壓數值,這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難題。
 
  每天下午,孫德英和同伴們在創新工作室里反復研究。為了將想法變成現實,他四處求教,甚至找到在這個領域頗有建樹的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給予技術支持。最終,他將驗電器與接觸網之間形成的電流回路看作一個電容,再通過復雜的計算推算出大致電位差。
 
  “工具做出來還要進行不斷試驗。”孫德英告訴記者。他們選擇不同季節、不同接觸網線路,在鐵道線上進行反復測試。他們研究的智能數字高壓驗電器,不僅能顯示接觸網上是否帶電,還能顯示具體數值,且誤差不超過10%。研制最忙碌的十幾天,他一宿就睡兩三個小時。
 
  “高鐵產品必須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能投入使用。”孫德英說,嚴謹和追求完美是他對產品的要求。
 
  接觸網絕緣子輕型水沖洗機看似簡單,可是僅一個噴水頭的設計就經歷了三代變遷,從最初的直桿單噴頭到雙噴頭,再到現在的環形三噴頭,實現對絕緣子360度包裹式清洗。每一次改進都經過多次試驗才確定下來。課題組通過一年多不斷嘗試、創新,才使水沖洗機從一個“傻大笨”的產品逐漸向輕便、高效發展。
 
  孫德英腦海中,總有干不完的課題,想不盡的法子。別人看來,科研很辛苦,但他卻說,只要方便職工作業、利于安全生產,就值得。
 
  記者看到,工作室地上,擺放著一段高壓電纜。這是孫德英的又一個課題——設計一款切割高壓電纜內部鋼鎧的儀器。這個課題,同樣來自一線職工作業中的難題。
 
  高壓電纜出現故障時,搶修中必須要對厚度不到1毫米的鋼鎧進行鋸割作業。“作業很麻煩,既不能鋸斷也不能傷到里面的絕緣層,否則電纜就廢掉了。”孫德英說,“我們嘗試研制一把刀頭實現方便切割,試驗很多次還沒成功,但我們一定要破解這個難題,方便職工作業。”
 
  讓創新工作室成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在崗位上帶動更多人創新
 
  他雖然是孫德英創新工作室負責人,但孫德英卻說,這些成果都是團隊力量共同完成的。創新工作室由最初幾個人的科研小組,到如今15人的科研團隊,孫德英帶領同伴們立足工作實際創新,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創新工作室培養的人才如今已經遍布全段各重要崗位。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激發了全段職工的創新熱情。
 
  5年前,剛剛接觸創新工作的邢坤想要做一款清洗高速鐵路接觸網上絕緣子的工具,但卻不知該如何下手。
 
  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邢坤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孫德英。孫德英知道后,不僅提出自己的建議,還讓邢坤組建了一個課題組,擔當項目負責人。從獲得全局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接觸網絕緣子輕型水沖洗機到接觸網防止高空作業人員墜落裝置,幾年來,邢坤的創新之路走得穩健扎實。
 
  創新工作室的劉嘉杰,是牽引變電所模擬智能查詢系統、牽引變電所3D培訓系統的主要研制者。這兩項成果都在牽引變電培訓方面取得突破,不僅實現了變電所可視化管理,而且采用模擬操作、故障排查等功能提高了培訓效率,專家評價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自2012年成立以來,孫德英創新工作室成員完成的多項科技成果達到路內領先水平,并獲得省部級獎勵,多人獲得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鐵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火車頭獎章等榮譽。2015年,孫德英創新工作室被北京市總工會授予市級職工創新工作室稱號,并榮獲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稱號。
 
  孫德英感慨地說,近些年來,段和鐵路局對于科技創新非常支持。北京局工會撥款50萬元支持創新工作室發展。段領導不但給政策給待遇,而且更給“真金白銀”,有了充裕的資金支持,以前曾經因為資金擱淺的6個項目都繼續開展研究,結出了碩果。
 
  把根深扎在一線
 
  研制一臺好設備,提高效率十幾倍;提出一個好方案,節約資金上百萬;開發一個好裝置,節支降耗300萬元……孫德英創新工作室的故事有很多。
 
  采訪孫德英,最讓我難忘的是鏡片后那雙眼睛的純凈和睿智。為什么20多年來他能在創新的路上穩步前進、越行越遠?正因他的純粹和心無旁騖。雖然出名了,但面對榮譽和誘惑,他卻始終能有顆平常心,在鐵路上成長,愿意回報于鐵路,是他最樸素的想法。
 
  為什么孫德英總有想不完、做不完的課題?也因為他的心始終在一線,根始終扎在一線,所有創新都是為了安全生產、方便職工。他的多項創新成果,都沒有離開安全生產、節支降耗、提升工效這些職工作業的基礎課題。如此接地氣,他的創新才有著無盡源泉和無窮動力。
 
  在北京鐵路局,這樣的創新工作室已有34個,立足崗位,破解難題,全員全領域創新的氛圍正催生出越來越多的孫德英,也催生出越來越多的鮮活故事。

專 訪

上一篇:張劍煒
下一篇:最后一頁
欧美777精品久久久久网,18videosex性欧美黑色,欧美在线网站,freexx性欧美另类hd